|
關于小反芻獸疫這些知識要了解一、小反芻獸疫病毒 小反芻獸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小反芻獸疫病毒(PPRV)引起的急性、烈性傳染病。臨床以發熱、口炎、腹瀉和肺炎為特征。該病是國際動物衛生組織(WOAH)法定報告性疾病名錄中收錄的傳染病。我國也將該病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。該病最初于1942年在西非的科特迪瓦報道。2007年7月首次在我國西藏自治區革吉縣、日土縣、改則縣相繼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,對我國的養羊業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。 二、病原 小反芻獸疫病毒與牛瘟病毒、犬瘟熱病毒、海豹瘟病毒、海豚瘟病毒、牛麻疹病毒和人麻疹病毒等同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成員。病毒粒子對酒精、乙醚、甘油和一些去垢劑敏感,大多數的化學滅活劑,如酚類、2%的NaOH等作用24小時可以滅活病毒。 三、流行病學 PPRV主要感染山羊、綿羊等小反芻獸,且山羊比綿羊更易感,3-8月齡的山羊最易感。豬和牛也可感染,但通常無臨床癥狀,也不能將該病傳給其他動物,昆蟲在其傳播中未起到作用。野生動物中,牦牛、黃羊、藏羚羊等均易感。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動物,感染動物眼、鼻和口腔分泌物以及糞便含有大量的病毒。本病在干燥寒冷的春季多發,病毒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,通過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途徑,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以同群羊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染。活羊流通是群間和異地傳播最重要的方式。 四、臨床癥狀 成年羊和羔羊都可發病、死亡。其中,山羊羔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最為明顯,最易發病死亡。 本病潛伏期多為4-6天,最長的達到21天。臨床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(40℃以上),并持續3-5天。病畜精神沉郁,不食,被毛豎立。眼、鼻分泌大量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,引起呼吸困難和結膜炎。發熱開始4天內,可出現齒齦出血,進一步發展到口腔黏膜彌漫性潰瘍和大量流涎,并可發展為壞死性口腔炎。發病動物常出現腹瀉,開始糞便變軟,然后發展成為水樣腹瀉,伴有難聞的惡臭氣味,肛門附近及尾部被稀糞沾污。隨著病情的發展,病畜大多會出現肺炎癥狀。動物由于脫水、衰弱、呼吸困難、體溫下降,常在發病后5-10天死亡。耐過動物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恢復健康,并獲得堅強保護。 五、診斷 在有該病流行的地區,依據流行病學、臨床癥狀及病理解剖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。在無小反芻獸疫的地區應當懷疑為該病。疑似病例應當通過實驗室診斷。實驗室檢測最快捷和準確的方法為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(RT-PCR),并且對擴增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。其他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包括抗體夾心ELISA,病毒分離培養,病毒中和試驗,單抗競爭ELISA,間接ELISA等檢測抗原和抗體的方法。在膠體金試紙條方面,研究者成功地建立了一種特異、快速檢測PPRV抗原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,此方法與病毒分離方法相比,縮短了PPRV 抗原檢測時間、降低了檢測成本和檢測環境要求,是PPRV 檢測方法的完善,也是PPR快速診斷方法之一。 六、防制措施 小反芻獸疫屬于WOAH規定的A類動物疾病,我國規定的一類重大動物疫病,一旦發現,應當立即按規定報告和處置疫情。 預防該病,最重要的是防止從疫區購入家畜從而引入該疾病。在有本病發生或風險大的區域可以考慮為家畜接種疫苗。 |